联系人:孙经理
联系电话:17721208078
联系人:胡小姐
联系电话:18201803950
邮箱:dj_dianjin@163.com
厂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奉公路1355号
时间: 2024-01-03 01:53:22 发布人: PE塑料袋
习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历史典籍版本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自2022年7月30日开馆以来,吸引慢慢的变多人参观体验。4个场馆,怎么样才能做到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本版在此刊发文章和报道,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释和介绍。
今年6月1日,习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走进保藏古籍版本的兰台洞库,实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况。这些版本所承载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源远流长而底蕴深厚,因求同存异而博大精深,因推陈出新而独领风骚。千百年来,因有版本这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的忠实记录,中华文明的长河奔腾不息。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馆藏的不同形态、内涵各异的版本,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特质,是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金种子”,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精神源泉。
文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古人将汉字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刻在山壁、陶器、青铜器上,记录在竹简、帛书上,刻印、刷印、书写在纸上……加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护书、传书、读书的优良传统,修史、修志、修谱和著书立说,把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记录得较为清楚。中华文明因此得以千秋不断、文脉清晰。
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典藏10大类版本、2500余万册/件藏品、上万件展品。从陶器工艺到千年贝叶,从雕版刻印到活字印刷,从人工拓印到机器印刷,从古籍卷轴装、龙鳞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到现代书籍的胶装,从版本修复到版本保护,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
新时代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开馆展览体系聚焦“两个结合”主题,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的主线,将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贯穿融入到展览中,形成包括1个主题展览、2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以及国家书房和文瀚厅2个精品陈列、5个特色库展在内的立体化展示体系,从版本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厚重多元。
其中,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汇聚权威、完整的经典版本,通过经典著作、档案文献、手稿手迹等形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基本陈列“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呈现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通过版本实物,充分展示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专题展览“版本琳琅——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荟萃展示3000余册/件不同版本的工具书、中小学教材、文学作品期刊创刊号、音像制品等珍贵版本。专题展览“版本工艺展”“中国邮票展”和“中国货币展”,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设计和中国历代货币。
下一步,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担好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出版信息服务等职责。
锚定收藏主业。坚持应收尽收、应藏尽藏,汇聚回流散佚在基层、流传在民间、流布在海外的中华文明典籍资料,收全历史典籍资料;建设国家版本数据总库,实现版本数据资源相互连通,共同融入赓续中华文明的“种子库”,完整呈现中华历史典籍版本的盛景。
聚焦保藏安全。发挥“一总三分”布局优势,科学规划版本资源分藏体系,加强分馆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实现分级分类、相互备份,不断的提高抵御各类灾害能力,让历史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推进版本保护创新研发技术,提升各类版本保护修复科学技术水平,确保版本保藏安全。
加快研究阐发。深刻认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将版本呈现与时代科技相融合,借助科技、产业和艺术的赋能,积极创新传播推介方式,实现版本文化丰富表达,将版本蕴藏的中国文化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推进文明交流。发挥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文明标识作用,以版本为媒,集聚专家学者,特别是汉学家和文化使者,开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和对话平台,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慢慢地加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坐落在陕西境内秦岭北侧的圭峰山。高台筑阁,次第错落,形成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建筑序列,呈现出磅礴的汉唐风格。
走进保藏中心的文济厅,一面宽90米、高20米、近1800平方米的书墙静静立在厅内,气势恢宏。文济厅是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最大的单体建筑空间,这里集中陈列着5万余册精品图书版本。
“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两个常设展览独具特色,多种展品彰显了陕西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大名鼎鼎的何尊,是馆内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书法爱好者不会错过这里展出的《曹全碑》拓本。《曹全碑》是目前少有的保存较完整、字体较清晰的汉代石碑,充分体现了汉代隶书的成熟风格,为历代书家推崇,碑文则是汉代治理西域的一个历史注脚。
完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开成石经》拓本,也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这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开成石经》由114通石碑组成,皆两面刻字。石经内容有《周易》《尚书》《周礼》等12部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作为较完整的唐代儒家经典标准刻本,《开成石经》是校勘整理的珍贵实物资料。石经正文字体为唐代通行的楷书。楷体作为规范字体的地位由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汉魏石经一般都是自上至下一列一列地雕刻,阅读不便,而《开成石经》将整块碑分为8栏,每栏约刻字37行,每列10字,都是自右往左、由上而下。
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的库存版本共计260余万册/件,其中图书200多万册/件、报纸期刊14万册/件、内部性资料26.5万册/件,除此以外还有数字版本17万个,涉及网站、广电节目、音视频资料、电子书等门类。琳琅满目的藏品,丰富了观众对版本的认知。
中华文化的“种子”保存在版本馆这个“基因库”里,同时也将中华文化播进了观众心里。
漫步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宋韵之美尽收眼底,这里的珍藏版本呈现着“版本里的江南”。
在版本发展过程中,版印扮演了重要角色。“版印江南——中国版画版刻版本大展”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今年策划的首个大展,展品以民俗版画、古籍画谱等可读性较强、接受度较高的版本资源为主。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展览部负责人余良峰介绍,传统版印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纸张刷印,是一种便于大量复制的特殊技艺,已有1300多年历史。此次展览的5个单元各有侧重。“雕文织彩”单元重点展示雕版彩印,突出版本的艺术性;“新桃旧符”单元重点展示民俗版画,突出版本的艺术性、大众性;“兰台天禄”单元重点展示官修典籍及各类内府刻书、版画,突出版本的历史性及文学性;“枣黄梨白”单元重点展示了浙刻、浙藏的历代善本版画;“古韵薪传”单元重点展示了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版印非遗项目。
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姑苏版画受到众多观众青睐。姑苏版画与中国传统年画区别较大。在制作工艺上,多数采用套印、填色法制作。在构图上,强调明暗、远近和透视。不少姑苏版画出口海外,题材内容很丰富。如《栈道积雪》和《蜀峰雪景》广泛参照了西方绘画技法,运用浓淡墨版多层叠印工艺,画面呈现效果接近西方的铜版画;《西湖十景·断桥残雪》画风细腻、构图精巧,生动描绘西湖的山水美景,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明崇祯刻本《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以其优美的版画插图引人驻足。此本的插图作者为明晚期画家陈洪绶,其绘画语言精练、优美、寓意丰富。诸多版印珍籍之外,现场还展出了《芥子园画谱》配色表,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完整展现《十竹斋书画谱》的细节。在这里,观众可以细细品味,直观感受版画的艺术魅力、版刻的历史价值、版本的文化底蕴。
常设展同样不乏珍品。走进“盛世浙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一面错落有致的抽屉墙引人注目,每个抽屉上都清晰标注着日期和事件,轻轻拉开抽屉,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旧文件、旧报纸等版本资源。通过与名人相关的古籍、拓片、手稿、书信等300余件版本,“千古风流——浙江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展”艺术化呈现了浙江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与思想内涵。
广州市从化区凤凰山麓,流溪河畔,景色宜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坐落于此。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所藏版本资料,呈现两大鲜明特色。一是成体系化的重点版本。如四库全书系列,包括“原大、原样、原色”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3万多册及《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相关版本,《永乐大典》影印版也基本收齐。二是琳琅满目的特色版本。30多万册/件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出版物、票据票证等各类特色版本,8万多册港澳台大部头精品出版物及影印古籍,4000多份侨批侨刊,无不呈现浓郁的岭南地域风情。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海丝文化深深融入城市文脉。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二至三楼,是重点常设展“互鉴千年 融通未来——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版本展”。近300件/套展品,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典籍、绘画等,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互鉴史,也彰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底蕴和宏伟前景。
展览中,富有特色的是一张张饱含情感、漂洋过海的侨批和一幅幅彰显岭南风光的通草画。“兹闻唐之米价极为高贵……每月所寄之项甚是少数……未知何日才有良机可赁,方能厚寄些着,孙甚忧也”,这封新加坡华侨林思曾寄给祖母的批信,字字体现思乡之情。观众可以清晰感受到海外华侨华人在外拼搏的艰辛以及思家爱家的殷切之情。走进展厅,这样的书信布满整面墙。每一封被岁月染成淡黄的侨批上,都诉说着“纸短情长”。2013年6月,由广东三大侨乡保存的15万件侨批与福建侨乡收藏的1万多件侨批,组成“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中国第九项世界记忆遗产项目。通草画是以通草片为载体、以水彩或水粉为颜料绘制出的外销艺术品,主要流行于19世纪。当时,广州的画师们将城市的港口风光、节庆民俗等各类题材绘制其上。最常见的就是人物和生活场景,城市里的美好瞬间被画面定格。通草画满足了海外大众了解中国的愿望,出口需求量较大。
“以藏为主,以展促藏”。目前,馆内还策划了“伟大时代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精品出版物专题展”“千秋写印 华夏有章——中华版本发展概览”等主题展览,以及“裸眼3D华夏册府”“5D粤港澳大湾区巡礼”等数字专题展览。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入藏版本数量达200多万册/件,成为新时代广东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