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7721208078
18201803950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彩色胶带首页: 首页 > 360足球直播的平台 > 彩色胶带

文创变网红:民间传统文化走出冷宫逆袭上位

时间: 2024-01-08 12:17:12 发布人: 彩色胶带

  散发民间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老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究竟如何契合无间?两者之间是因循、克隆、模仿?还是选、转化、创造?

  在晒景、晒娃、晒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因由。文物经久不息的美感是可以移植到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中,同时传递出创意与诚意的。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单是故宫文创,还有很多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在用现代人的思维方法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由传统仿复制品类、工艺品类逐步转为更贴近生活的实用型文创产品,现在所开发的“唐妞”“唐宝贝”“摩登仰韶”等系列文创产品渐渐被公众所熟知。

  去年国家博物馆也来了个文创产品大爆发。国博的网店开张,推出一系列以国博馆藏珍品为“模本”的文创产品。后母戊鼎冰箱贴、说唱俑橡皮、彩陶系列纸胶带……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及《客从何处来》,北京电视台的文化真人秀《传承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节,引发年轻人探究文化传承的兴趣,带动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复兴。

  去年底,谭维维与“华阴老腔”合作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引发不少关注,也让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爆红。摇滚乐与传统民乐混搭出了别样的味道,老艺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坚守、传承也令人动容。

  此外,近年不少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中,古典文化元素出现频率颇高,利用诗词、书法等传递出浓厚的中国味,立意上可以跟文创产品媲美。如陕西师范大学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已有九年,成为学校传统,去年书法艺术家庞中华加入这一队伍,他感慨道:“在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感到不孤独。”

  这些文化中的创意,呼唤出了隐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民族DNA,找到了曾经支撑民族文明向前走的、核心的、有价值的力量。

  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可以让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娱乐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

  走遍大江南北,在文化习俗迥异、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不同景点,一些旅游纪念品倒好像是从同一个生产线上下来的。像玉佩、佛珠、钥匙扣这样的小玩意儿,几乎在每一个景区都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些小纪念品要么是简单粗暴地印制上景区的图案,要么干脆不能体现出任何所属景区的特征。“纪念品都是义乌造”,并非网友一句戏言。

  最新播出的一期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被曝抄袭日本综艺娱乐节目《交给岚吧》,部分情节和《交给岚吧》中环节几乎一模一样。对于抄袭指责,《天天向上》制片人沈欣不认同,将之归类于借鉴。究竟是抄袭还是借鉴?要交给法律去评判,只能建议咱们的综艺娱乐节目制作方,在能“借鉴”的前提下,也尽量别借鉴,多发挥本土原创力,让节目好看起来。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的一个批评:“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创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感觉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的枝叶舒展,绽放新芽。

  “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没办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要静下心来,真正揣摩到本土受众的需求,在形式更新的同时,更注重内容上的创新。《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主要在于,他书是读了很多,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挡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返回上级]